公元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标志性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因为党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繁荣富强。
一、 中共党史发展脉络及学习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学习党史的现实意义
第一 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二 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的重要任务
第三 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
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
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江泽民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胡锦涛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右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党史的时间脉络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下创立了中国
共产党。
2 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化,在毛泽东领导下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3.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邓小平领导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发展角度 )
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19.5-1949.10)
2 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1949.10-1978.12)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必由之路(1978.12至今)历史发展角度
党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一句空话。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许多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 戊成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旧式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后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成功了。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顺应了历史的规律。
1949-1978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旧中国留下了一个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具备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这说明尽管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充满着探索和艰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
1978-到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要发展、生活要小康,就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7.67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和回答了这个重大课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建立,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俄共远东局派人来华考察 同年秋,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山东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各地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同年冬,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广州建立共产党小组:同年春,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也建党的“一大”标志着中共正式成立 立了旅欧共产党小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秘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素、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留日学生代表周佛海。包惠僧受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
1 首先,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了。
2 其次,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纲领。有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3 再次,有了发动群众的好方法。有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切革命人民的战略和策略。
4 最后,有了新的道路和前途。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代表: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等,代表党员195人。
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指出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时间:1922.7.16-7.23
地点:上海南成路辅德里625号 历史意义:党就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彻
(当时为李达寓所,今成都北路7 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弄30号) 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心议题:国共合作的问题。
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在中国实行国共合作的决议,正确地分析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党的“三大”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是正确的。它对于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点:广州
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反革命势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制定)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从1956年到1966年,新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九大通过的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
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加重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的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 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形势有了好转的情况下召开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央政治局决定王洪文到中央工作,并同华国锋、吴德一起列席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由王洪文负责的党章修改小组提出党章修改草案。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被排斥在九届中央委员会之外的老干部入选中央委员。虽然江青集团的骨千分子更多地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但一批众望所归的老同志入选,反映了党内健康力量的增强。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界线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91年
两个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
第二阶段 1992年至今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大会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的错误影响,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错误判定“四人帮”推行的一是种所谓“极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右”,而不是纠“左”,继续肯定党内有“走资派”,并继续说像“文化大革命”
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等等,因而这次大会未能完成从理论上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上根本拨乱反正的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形成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作出了把党和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正了党的组织路线,开始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确立了一个方针:改革开放
五、走进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全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其主要内容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
第一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个明确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个明确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个明确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个明确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个明确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个明确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个明确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五位一体”
他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习近平总书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五位一体”及其全称总共提到超过30次以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两个一百年”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个一百年”的重要性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自此成为一个固定关键词,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清醒看到,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相比,法治社会建设还存在差距。因此,迫切需要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制定和实施《纲要》,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纲要》的出台,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党史故事(一)
下一篇: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