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离校园欺凌
近期,河北邯郸一初中男孩遭3名同学杀害并掩埋一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本应是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的象牙塔,充满希望与快乐,因此,为增强学生法治观念,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防范未成年人犯罪,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成长护航,3月29日,中原高中开展“防欺凌安全知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上,各班班主任通过PPT及短视频向同学们再次科普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向同学们展示校园欺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及严重后果,让同学们知道如何远离校园霸凌、遇到校园欺凌时该如何应对等,并根据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防欺凌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防范校园欺凌,共同杜绝校园欺凌。
二、什么是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01、言语欺凌
辱骂、讥讽、贬低、言语中伤受害者的体貌、性格取向、家人或其他。
02、身体欺凌
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其他的身体伤害。
03、社交欺凌
包括排挤、孤立、诽谤等。
三、为什么发生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在国内外中高发生率,涉及众多学生和青少年人群。受欺凌和暴力影响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0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和沟通方式的不足,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沟通技巧,容易在校园中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02、学校因素学校对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导致校园欺凌和暴力得不到遏制。
03、社会因素
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上暴力文化的传播,导致孩子对暴力和欺凌持有错误态度。
04、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情感和社交关系的处理能力不足,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进而演变为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四、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01、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 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02、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0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在班会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敬畏法律并遵守法律,加强自我保护,在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不要独自一个人承受恐惧和痛苦,不能忍气吞声,更不能以暴制暴,要及时跟老师、家长沟通,寻求帮助;
更要远离校园欺凌,做和谐校园的守护者。
抵制校园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告诉孩子们,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
愿所有青春都能被温暖对待!